理论探索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 >理论探索
>

档案的起源与载体演变

作者:誉元档案 发布于:2019-10-14 15:38:17 点击量:

字体大小:

档案的起源

档案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确证可考,学术界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三种代表性的说法,一是说起源于初人时期,一是说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一是说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即阶级社会)。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承认一个共同的基本事实,即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就已开始使用结绳、刻契、图画等原始记录方法来辅助记忆、交流思想和处理公私事务,萌芽了档案的因素。

(一)结绳记事

这种方法就是在绳子上打结,以绳结的大小、多少、位置上下、不同颜色等来表示不同的意思和作用。据有关文献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初,居住在云南省的哈尼族在从事田地交易时,仍用结绳作为买卖双方的信用凭证。

(二)刻契记事

刻契,或称契刻,就是在木头、竹片、石块、泥板等物体上刻划各种符号和标志,用以表示一定的意义。据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居住在云南省的佧佤族仍用刻契的方法在木棍上记载重大事项。

(三)原始图画

远古时期的人们在山洞石壁或其他岩石上刻绘图画来记录他们生产、生活等情况(如采集、狩猎、捕捞、农耕、祭祀等),先后在我国、法国、西班牙等国都已发现这样的壁画和岩画。

以上三种记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记录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记忆备忘、信守凭证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可算作文字出现前的产生档案的制作方法,也就出现了史前档案,成为人类档案的源头。

档案的演变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了文字,也就产生了文字记录的档案。我国最早的文字记录的档案,其产生的确切时间,现在尚无定论。仅根据发掘出土的文物考证,我国在距今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代就有了比较成熟的甲骨文字,因此,我国有文字可靠的档案史最迟也有三千五百多年了。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国档案记录的方式、技术和载体已经历了多次的发展变化,现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作一概略介绍。

(一)甲骨档案

甲骨是指龟甲和兽骨,它们在商代既是人们用占卜的一种工具,也是人们所用的一种书写材料。从甲骨文字记录的内容来看,商朝统治者十分崇尚迷信,举凡国家大事、自然现象、帝王活动都要用甲骨占卜向上苍询问吉凶,以便决策,如征战、出巡、祭祀、狩猎、耕种、婚丧、灾害、疾病等。并将占卜的时间、人名、问事及其结果等都刻写在甲骨上,集中保存在宗庙内,以被查考。这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称的甲骨档案,其上所载的商代政治、军事、经济、帝王活动、社会情况、天文地理等内容,成为后世研究商代社会历史和自然历史的珍贵资料。(关于“甲骨档案”这一概念的科学性,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质疑,如郑州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张国硕同志在其论文《甲骨文在商代非档案说》中指出:“(甲骨文)可以说是商代人无意保存下来供后人查考利用的‘事实档案’。但必须澄清的是:甲骨文在

商代并不是人们有意保存的档案。”《档案学研究》1999年第2期64页—68页)

(二)金石档案

“金”是指商末周初出现的青铜器,“石”是指周代出现的石刻。商末周初,统治阶级把重要文件和重大事项,如法律、契约、册封、赏赐等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又刻写在石器或石板上保存起来,这就形成后世所称的金石档案。如“毛公鼎”、“泰山石刻”等。

(三)简册档案

简册又称为简牍。“简”指竹片,“册(牍)”之木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竹片和木片的书写材料,用它们记载并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献,后人称之为“简册(牍)档案”。晋人杜预所著《春秋三传序》说:“大事书于策,小事简牍而已。”

(四)縑帛档案

縑帛是丝织物的总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书写材料,用它记录并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后世称之为縑帛档案。《晏子春秋》载:“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谷,其县十七,著之于帛,申之于册,通之诸侯。”(齐景公语晏子)

(五)纸质档案

从考古发掘资料和古书记载来看,我国西汉时期就已出现了纸,东汉蔡伦在此基础上,研究解决了纸的原料问题后,纸才开始大量生产和运用,并逐渐代替了笨重的简牍和昂贵的縑帛,成为主要和日常的书写材料。据传,东晋安帝(公元397—418年)时,太尉桓玄下令:“古者无纸故用简,今凡用简者以黄纸代之。”以行政命令强制推行用纸。纸的发明和运用,是书写材料的一次大革命,也是档案、图书的一次大发展,其历史意义和影响不亚于今天的计算机技术革命。今天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纸仍然是最重要的用途和最广泛的档案载体。

(六)胶磁档案

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巨大进步,摄影、录像、录音、电子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讯等高新技术的逐一出现,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人们日益广泛的使用照片、影片、磁带、磁盘、光盘等脚词材料来记录社会活动和贮存史料,产生了大量的胶磁档案。并且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无纸化办公环境的形成,磁质材料终将代替纸质材料而成为最重要的档案载体。

档案”词源考略

我国的档案,历史悠久,但档案一词的出现,却相对较晚,至于何时出现,至今仍在考证之中。

(一)我国古代关于档案的称谓

我国古代的档案,在各个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商代称为“册”,周代叫做“中”,秦汉称作“典籍”,汉魏以后谓之“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清代以后多用“档案”,今统一称作“档案”。

(二)现当代学者考证情况简介

关于“档案”词源现有两种主要观点。

1、“档案”一词来源于满语,出现在清初。持此观点者的依据,一是见诸于清初文人杨宾所作的《柳边纪略》一书,其第三卷载:“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贮多年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字之书于纸者,亦呼之谓‘牌子’、‘档子’矣。”二是见诸于《康熙起居注》一书,其中有“部中无档案”之语。

2、“档案”一词来源于汉语,出现在清朝之前。持此观点者主要有:(1)侯传学提出《周礼注疏》中有“副当”之说:“写副当以授六官。”(王荣声、王玉声认为“副当”之“当”并非“档案”,而是副词,应释为“将”。不少学者认为二王之言可信。)(2)王金玉等人提出“宋代‘架阁文字’即为‘档案’”之说,还进一步考证明初即有“档案”的称谓,其证据是明初所撰的《明实录》,其上载有:“(洪武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据刑部近来因户部文档不明,着本部办理拿问该属官吏等情具奏,帝降旨:‘匡正迟速,非隐匿粮饷则勿问。钦此。’”并据此认为“档”作为档案的称谓应追溯到元代。(3)张中强提出元曲有“档案”之说:“使肖曹律令不曾习,有档案分令史支持。”(和宝荣考证此处之“档案”应当作“当案”,即“当职”。和宝荣所言可信。)

以上两种观点,均值得商榷,尚待进一步从古代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中作进一步深入的考证。目前档案学界普遍赞同第一种观点,认为其史料可靠。

(三)古今“档案”词义比较

据考察,我国古代最早的词典《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中有“案”无“档”。该书将“案”释为“从木案声,几属也”,即指长条形矮桌,古代官员常以之处理公务,堆放文书,由此引申出把办理完毕的一桩事情所形成的有关文书称作“一案”。《说文解字》之所以未收入“档”字,应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当时尚无此字;二是许慎未将当时所有的文字收集齐全完整,“档”字即为一例。清代所编《康熙字典》释“档”为“横木框档”,即“木制框架”。宋代把档案库房叫做“架阁库”,由此可见,“档”即“架阁”,即为存放备查文书的框架。古代档案存放方式经历了从地窖(甲骨档案)到案几(简牍、縑帛档案)再到架阁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变化标志着:1、档案保管意识不断增强,即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2、档案工作不断进步,其档案保管的规范化意识不断增强。为现代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现代所说档案,与古代的“档”、“案”和“档案”相比较,无论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对此,应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9 湖南誉元档案管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岭街道星电阳光城东座1908室 邮编:410001 电话/传真:0731-82598101 您是本站第 位访
技术支持:长沙网络公司_网标网络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25247号-1 SITEMAP XLM
详细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